文章详情

曾鲸怎么读 曾庴怎么读

02-07     浏览量:10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曾鲸怎么读,以及曾庴怎么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波臣派对人物画的贡献

2、明代画家曾鲸的曾应该怎么读是读‘zeng"还是“c

3、福建南平有什么文学家呢?

4、肖像画 汉语拼音

5、姓曾的历史是怎么样演变的

6、姓曾的都是曾子的后代吗,有知道曾姓的历史的吗?

波臣派对人物画的贡献

摘要:曾鲸人物画无疑对明代肖像画的明显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其写实技法学习者众,影响之远,形成“波臣画派”。本文通过对曾鲸作品与同时代画家作品的比较分析,就其肖像画的写实技法做了认真分析,曾鲸的肖像人物画在在对传统的“勾染法”继承的同时,曾鲸技法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他始终采用工整,清晰的线条描绘的方法作为肖像画创作的基点,具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的中国绘画的美学特征,尤其对脸部轮廓线的描绘,通过墨的托色而使色彩的明度降低,从而产生静雅的意境,蕴含了曾鲸绘画的独特魅力。曾鲸的线条纤细而有力度,只要画出一根就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微妙之处,这与僵硬,呆板的肖像画产生了质的区别。曾鲸人物画的写实技法都是从传统技法中变化出来的。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人物画;肖像画;写实技法

以形写神,形神皆肖的曾鲸人物画作品大部分属于第三类肖像画,作为“波臣画派”的开创者无疑对明代肖像画的明显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他注重墨骨,以淡赭按面部结构层层渲染的写实技法,在形象的刻画和塑造中,所表达的视觉经验是源自传统的“凸凹”而不是西画的明暗。以曾鲸为首的波臣画派之法不过是增加墨的比重,作为明代晚期人物画的一种新的手法,他作品的技法在古代人物画作品中写实特征尤为突出。我在学习过程中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作品分析和对资料的查询,形成了这篇对曾鲸人物画写实技法浅析。

一、曾鲸的生平,时代背景及作品

(一)曾鲸的生平

曾鲸,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波臣画派的创始人。生于1564年,卒于1647年,享年83岁。曾鲸早年就离开莆田家乡,长期流寓江浙一带,增在浙江杭州、宁波、乌镇、余姚一带从事绘画活动,晚年定居江苏金陵(今南京)。

曾鲸在当时是一位极富有独树一帜,具有创造性,开派性型的绘画大师。他努力从古代肖像画中吸取其精华作为自己创作的底蕴与借鉴,并融入自己的绘画当中。其实曾鲸的生平并没有完整的系统记载,主要散现与当时的文章典记之中。例如姜诏书在《无声诗史》中对曾鲸做了详细的论述,其内容主要写的是曾鲸擅

肖像画,如镜取影,妙传精神,敷色平润,生动逼真,每一幅画都渲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其独步艺林非偶然也。在当时文坛名望很高的董其昌,陈继儒,王时敏,黄道周都曾请他为自己写真传影。

曾鲸的肖像画中的写实技法正如周积寅所说:“就是强调中国画笔墨相结合的特点,以墨色墨晕为骨,借鉴西画结果,是创造了我们民族自己的凹凸法,发展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的肖像画,应该说是曾鲸的一大功劳。”

(二)曾鲸的代表作品及分析

曾鲸现存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五十岁以后的作品,其代表作品《王时敏像》等。以下对这两幅作品做一下简要分析。

《王时敏像》是曾鲸明万历四十四年所作,绢本,设色。曾鲸当时描绘的是二十五岁时的王时敏像,画上有顾秉谦篆书“逊之尚宝二十五岁小像”。蒲团上,右手执着拂尘的柄,左手拈着拂尘的一端。姿态犹如禅僧一般,该图对脸部的描

绘,采用墨线勾勒的传统技法,不强调凹凸的变化。说明曾鲸在绘画中非常注重传统技法,衣纹中曲线较多,疏密结合得当,和缓充分,并施以淡色晕染,表现出年轻敏锐的神态,衣纹的墨线上又略施赭石色,给人以柔和的印象,又在领口,袖口处及指甲上施于白色,衣服的赋色在最后也似乎用了一层薄薄的白色。

曾鲸在静止的肖像画中加入了运动性,换言之,不在把拘谨,死板的姿态运用的绘画当中去,而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这就为传统的肖像画增加了轻松明快的的感觉,是画面等赋予精神与灵性。对于这种具有运动性特征的画法是从曾鲸内心自然生成的,与此相联系出具有立体感的晕染也是必然的。

二、曾鲸人物画的写实技法

注重墨骨,墨骨画成然后敷彩,这是一种新的写实技法。先用墨线勾勒轮廓,然后根据结构进行着色,重视墨线的运用是非常传统的技法。“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将心而后止”用墨色或淡色根据结构层层的渲染出立体感,这是对传统人物画法的最新突破,而这种新的技法并不像宫廷及民间流行的肖像画那样色彩浓艳,形态死板写实,而是充满了亲切的情感,构图中留有大片空白,更置于肖像画于清新,洁净的气氛中。

曾鲸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他始终采用工整,清晰的线条描绘的方法作为肖像画创作的基点,具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的中国绘画的美学特征,尤其对脸部轮廓线的描绘,始终蕴含着曾鲸绘画的独特魅力。曾鲸的线条纤细而有力度,只要画出一根就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微妙之处,这与僵硬,呆板的肖像画产生了质的区别。

曾鲸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其精湛的技巧上,其作品具有强烈的亲切感,他的绘画作品中描绘的肖像总是带着微妙的笑容因此产生了独特的魅力。那是在因为曾鲸总是非常注重刻画人物丰富、细腻的精神世界,即使描绘隐士也绝不只是表达其孤独寂寞的样子,而是刻画其微笑是的优雅姿态和潇洒大度。曾鲸《王时敏像》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在脸部描写上还不怎么强调晕染有些平面化。在《赵赓像》中除了运用准确的线条描绘脸部还进行了很重重的晕染,轮廓线的勾勒很清晰,说明曾鲸始终基于传统进行变革。

《张子卿像》的画法正是曾鲸开创的墨骨染色法,对人物面部凸凹烘托较重,体积感较强;且身体结构清晰,比例适度,动作自然,衣纹勾描更加简练,线条垂长而多方折变化,又以淡青墨贴着线条稍加渲染,别有劲健挺拔之感。不仅加强了人物性格和皮肤衣着不同质感的表现,也展示了生动的笔墨韵致,倍显精妙。他还擅长淡墨勾画轮廓,主要以色彩渲染的江南传派画法,《葛一龙像》就属于

这类作品,形象逼真生动,瞳子的明澄与昏暗,毛发的秀润与刚硬,皮肤、皱纹的色泽与深浅等等,都依不同的描绘对象而刻画得具体而微。在绘画语汇表现上,用墨不多,且主要是淡墨,在淡墨勾画轮廓后,用百粉、植物色及浅薄的矿物色而已层层加染。在这样的渲染中而呈现面部的高底凹凸。

三、曾鲸人物画的意义

明末清初,肖像画出现了新的发展,风行一时的行乐图图式的绘画作品,这也是在曾鲸肖像画的作品基础上,并参照陈洪绶等人的多个人物、自由姿态的肖像画的要素,开创了新的肖像画的领域。至禹之鼎将这种行乐图样式固定下来,并加强了肖像画的因素。

以曾鲸为代表的“波臣派”在海外的影响,始于顺治十一年隐元隆琦带到日本的文物中,有波臣画派的绘画,其中曾鲸的《苏轼采芝图》是何时进入日本的还不确定。但是日本黄檗宗肖像画受到曾鲸画风的影响是确凿的事实。波臣画派张琦的作品也传到京都的万福寺,成为日本黄檗画像的基础。江户时代的日本在张琦,杨道真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黄檗宗僧人的肖像画。忠实的继承了波臣画派的写实性肖像画的代表人物是喜多父子。

四、结论

曾鲸的肖像人物画在在对传统的“勾染法”继承的同时,通过墨的托色而使色彩的明度降低,从而产生静雅的意境。其技法都是从传统技法中变化出来的,中学为体西画为用的说法都是牵强附会的。但是曾鲸的肖像人物画对人物面部画像式的写实的世俗感与文人理想中的古雅的格调的矛盾,即人物面部用相对写实的画像手法,而以文人的笔墨画衣纹道具等,来体现仰慕古人的文人气格。其实写实与笔法的矛盾已不可避免的出现在明末人物画当中,直至今日也成为人物画家不可逾越。

参考文献:

[1]近藤秀实 著 波臣画派[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

社,2003

[2]王伯敏 著 中国绘画通史下册[M].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18-219

[3]牛克诚 著 色彩的中国绘画 [M].长沙:湖南美术

出版社,2002,345-348

[4]郎绍君等 著 中国书画鉴赏词典 [M].北京:中国

青年出版社,1996,434-452

[5]卢辅圣 编 陈洪绶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8

[6]张强 著 中国人物画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

社,2005,150-154

[7]杨德树 编著 中国古典工笔人物画临摹教程[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8]叶青 著 应物传神―中国画写实传统研究[M].南

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9]赵权利 著 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

[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

[10]周晋 著 写照传神:晋唐肖像画研究[M].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明代画家曾鲸的曾应该怎么读是读‘zeng"还是“c

拼 音 zēng céng

基本释义

[ zēng ]

1.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父。~孙。

2.古同“增”,增加。

3.竟,简直,还(hái):“以君之力~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

4.姓。

[ céng ]

1.尝,表示从前经历过:~经。未~。何~。~几何时。

2.古同“层”,重(chǒng)。

黄仲昭(公元1435 - 1508年) 原名潜,字行,号未轩,莆田市城厢区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举进士,授编修。因上奏《谏元宵赋烟火诗疏》,被称为翰林四谏之一。皇帝览疏大怒,谪贬湘潭知县,改南京大理寺评事。弘治元年(1488),黄仲绍才被起用为江西提学佥事,不久辞职归里,以讲学著述为事。他在文学、理学、方志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世称“未轩先生”。著有《未轩集》12卷;编撰《八闽通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兴化府志》、《南平县志》等,皆被《四库全书》收录。

郑纪(公元1438 - 1513年) 字廷纲,号东园,仙游县度尾镇人。明天顺四年(1460)二甲进士。历任国子祭酒、翰林庶吉士、浙江按察副使、南京左通政、南京户部侍郎、大司徒等职。卒后赠户部尚书。他一生经历英宗、宪宗、孝宗三朝,人称“三朝元老”。郑纪为官正直。宪宗时,目睹朝政腐败,不顾杀身之祸,上“太平十策”奏章。要宪宗“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因忠言未被采纳,愤然辞官归里,隐居二十多年。在家乡兴学劝耕,植树造林,倡修桥梁,崇尚勤俭,做了不少有利于家乡人民的好事。晚年又被起用,任浙江副使,拨粮赈济灾民;上疏朝廷,免除仙游军户役的苛法,减免钱粮。终因受奸臣排挤,再度引退。归隐后还上了19道奏章,为民请命。郑纪博学多才,有《郑东园文集》、《归田录》等传世。

柯维骐(公元1497 - 1574年) 字奇纯,号希斋,莆田市城厢区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官南京户部主事,不赴任,闭户专志读书,家居50年足不入公府,四方从学者四百余人,教以务实志、实功、实用之学。地方官十八次荐于朝廷,诏授承德郎,即致仕。著有《宋史新编》200卷。《续莆阳文献》24卷、《史记考要》10卷及诗文《艺馀集》、《河汾传》等。今城厢区东岩山下柯氏祠堂,即柯维骐编撰《宋史新编》的地方,有修史堂。

林兆恩(公元1517 - 1598年) 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世称“三教先生”,教徒尊为“三一教主”“三教度世大宗师”。 荔城区赤柱巷人。他无意科举,专研宋儒和当时王阳明的“身心性命”之学说。他认为儒、道、释三教的本源是相通的,创立儒、道、释“三教归一”学说,著有《三教正宗统论》36卷,劝人为善,反对邪恶。其学说影响深且广,弟子几遍天下,国内外许多地方均有规模不一的“三教祠”。林兆恩曾在城厢区东岩山报恩寺前的“东山樵舍”讲学,其信徒把此处称为“宗孔祠”,也被世人称之为“麟山祖祠”。嘉靖年间,倭寇骚扰闽浙沿海,莆田受害甚烈,林兆恩呈《防倭管见》于官府,并倾尽家产赈济难民,收埋尸骨二万二千余身;曾创“艮背法”(气功),著有《九序图》一书,用以防病健身,救治当时兵灾后的流行瘟疫。

林润(公元1530 - 1569年) 字若雨,号念堂,荔城区下务巷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初任临川(今江西抚洲)知县,后授南京山东道御史。林润刚正不阿,正色立朝。当时严嵩、严世蕃父子权横朝野,林润毫无媚骨,弹劾严嵩死党鄢懋卿五大罪状,数列严世蕃不赴谪所,藏在老家占田地、盖府第,凌辱官民、有“负险不臣之心”等罪状。使严家父子伏诛。《明史》评严嵩父子之败,及“发于邹应龙,成于林润”。

陈经邦(公元1536 - 1616年)字公望,号肃庵,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隆庆时,陈经邦被选任东宫太子朱翊钧的讲读官。太子登位时才十岁,仍以经邦侍讲读。由于他态度恳切,讲读明白,深得万历帝圣意,屡获晋封,官至礼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陈经邦还对国家政令、兴革利害多所条陈,皇帝亦予以采纳,并御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此匾已于“文革”期间毁坏)。因为万历皇帝成年后贪图宫闱享乐,委政于辅臣,而陈经邦常与辅臣议事不合,受到排挤。40岁时,陈经邦请求退休,前后在家达30年,终不得重用。

曾鲸(公元1568-1650年)字波臣,莆田人。明代著名的肖像画大师,承古代人物画大师顾恺之“以形写神”的手法,并大胆吸收西洋画法,熔中西于一炉,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凹凸法”,人称“波臣派”。所画肖像,神情生动、逼真,如镜取影,前无古人。在明清两代画家中,享有很高声望。《中国绘画史》称其肖像画在朱明王朝三百年间,首屈一指。传世有《黄道周像》、《黄宗羲像》、《谢在杭像》、《钱澄之像》、《张岱像》等,皆属珍品。

宋珏(公元1576-1632年) 字比玉。自号荔支仙,又号浪道人。莆田县(今城厢区)人。肄业国子监,不久弃去,寄寓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三十余年。平生落魄,而疏财仗义,济急排难,无所避畏,为人所难能。长于书法,章、行、草俱佳,规抚《夏承碑》甚苍古。善画能诗,时称为三绝。尤擅长山水画,《国朝画征录》称其“能脱尽画史习气,自是士人高致,其写松树尢秀绝。”诗情画笔,倾倒名流,片纸只字,皆成珍宝,外国使才多以重金购其作品。此外,又工篆刻,首创以八分入印,自成一家,世称“莆田派”或“闽派”。手刻有《古香斋宝藏蔡帖》、《荔枝谱》等。

林兰友(公元1594 - 1659年) 字翰荃,号自芳,别号猗斋,仙游县枫亭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广西临桂知县,后任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任职期间,发奸剔弊,不畏权贵,不徇乡情,曾一日三劾薛大丰(兰友同乡,少时同就读于枫亭塔斗山会心书院),轰动朝野,人称“铁面御史”。后因上疏论大臣杨嗣昌反被谪贬为浙江按察司充散员,旋又起用为光禄寺卿,调南京吏部考功员外郎。崇祯末年,李自成入北京,兰友被捕,旋脱身归故里。明唐王立于福洲,起用为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出漳、泉督师,力图恢复明朝,却以失败告终,带全家逃往海岛,隐居15年,后病卒。亲属将灵柩运回故乡,葬于枫亭九社登乾山麓。

清 ● 民国 ● 现代

郭尚先(公元1785 - 1832年) 字元开,号兰石,荔城区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贵州乡试主考官、编修提督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官终大理寺卿。他精鉴赏,长书法、工墨画。作品尝为仁宗皇帝赏识,时人视若珍宝,墨迹流传入朝鲜、日本,多为故宫收藏。著作有《芳坚馆题跋》、《芳坚馆印字》、《增默庵文集》、《使蜀日记》等传世。

江春霖(公元1854 - 1918年) 字仲默,号杏村、梅阳山人,莆田县萩芦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名列第一。他先后历任江南、新疆、辽沈、河南、四川诸道监察御史,访察吏治,不避权贵。前后六年,封奏六十多起,与庆亲王、袁世凯、徐世昌、孙宝琦等权贵抗争,声震朝野。宣统二年(1910)被罢官归里。从此,厌谈政治,致力于公益事业,任修筑韩坝海堤、萩芦溪大桥等董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任总统,请他出山任福建宣慰使,授其二等嘉禾勋章,均被拒绝。有《江御史奏议》、《梅阳山人诗文集》著作传世。

李霞(公元1871 - 1938年) 字云仙,号髓石子,仙游县赖店人。少时随伯父(民间雕刻艺人)学画,为庙宇作壁画。16岁始以卖画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宫以《麻姑晋酒图》誉满京城,被称为“麻姑李”。1910年,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轰动一时。1914年,其名作《十八罗汉渡江图》被选送巴拿马参加世界博览会,获优等奖章。1923年所绘的《函谷跨牛图》在美国纽约赛会上又获优等奖章。李霞的人物画多取材于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及神话,笔法神逸,老练奔放,继承中国画传统技法,又有独特艺术风格。李霞一生遍游名山大川,追求艺术真谛,成就卓著,为祖国画坛增添光彩。抗日战争期间,他抱病卖画,捐助抗战,直至病逝,精神可嘉。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

肖像画 汉语拼音

肖像画

[汉语拼音]: [xiàoxiànghuà]

[解释词语]: 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画。

姓曾的历史是怎么样演变的

曾姓

曾氏,姒姓后裔 具有黄帝血统。 现曾姓约占中国大陆汉族人口 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省为多。人口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中排名第32,在台湾排名第16。 曾,这个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据考证,是传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兴夏室的贤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当然,更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因为,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这样一步步推溯上去,后世的曾姓人当然也是具有最高贵血统的黄帝子孙了。 提起曾氏的来龙去脉,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鄫”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鄫国”。然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就世代在鄫国相袭了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鄫国才被莒国所并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去,并且在鲁国作了官。同时,以故国的国名“去邑当曾”,以曾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袭下来。 **曾姓的更详细解释见“曾姓”词条。

编辑本段光辉家世源流

除了拥有这样一份光辉的家世源流之外,曾氏家族还有一个比别人更加幸运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尽管一直名高望重,但长久以来却始终未曾发现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换言之,天下所有曾姓的人,都是一脉传自春秋时代的鄫国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在曾氏家族之间是一向被严格禁止的。 古代的鄫国,位置是在现在山东省峄县的东方。换句话说,曾氏家族正是发祥于此地。每一个曾姓人的老家都在山东!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今苍山县向城镇曾城前村)。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依照《姓氏考略》的记载,曾氏有鲁国,庐陵两望,也就是说,这个家望过去是以鲁国和庐陵两处地方为繁衍中心。鲁国,就是山东省济宁市曲阜一带;庐陵,指的则是现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庐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孙曾据避王莽乱渡江居庐陵;易言之,庐陵一望始自东汉之际。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谱的记载可考,当可发现自己的先祖大多是来自过去的鲁国或庐陵。

编辑本段南方巨姓大族

两千多年前始见于山东,又是一脉相传的曾氏,后来为为什么会“望出庐陵”,在江西的吉安另外形成一个繁衍中心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一项珍藏于台北县莺歌镇的《武城曾族谱》的记载,可资参考。该项族谱是这样说的:“曾氏去邑为氏,武城之族,盛于山东,西汉之末,不仕新莽,举族南迁,居于豫章庐陵之吉阳县,由吉阳析居永丰县龙潭,由龙潭徙居吉水兰溪。” 由此可见,发祥于山东的曾氏,是早在大约两千年前的王莽篡汉之时,由于不屑在篡国之臣的淫威之下生活,就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并且在庐陵一带开创了另一个新天地的。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所以,曾氏一直是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有关曾氏在南方各地的播迁和繁衍情形,还有下面两项文献,可资参考:《晋江曾氏族谱》所录《清源曾氏族谱序》:“曾氏先出于鄫,春秋时并莒,子孙散析,在鲁者自别为曾氏。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国始入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为光州刺史也”;《兴宁曾氏族谱》曰:“鄫,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现居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县之曾姓,皆为此祖之后。”

曾姓名人

古代名人

* 曾皙: 春秋时期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人,世称「曾子」。相传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 * 曾万:汉代镇南将军。 * 曾文辿(曾文迪): 唐代风水大师。 * 曾巩:北宋散文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曾会: 北宋翰林院修撰、池州太守、禅宗居士 * 曾公亮: 北宋宰相、学者、军事家 * 曾南仲: 北宋进士、天文学家、中国赤道式日晷(晷漏)最早设计者 * 曾慥: 两宋之际道教学者、诗人。 * 曾铣: 明嘉靖年间任兵部侍郎,后因奸臣严嵩诬陷遭处斩。 * 曾鲸: 明末著名画家。 *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 曾天养、曾天浩:兄弟二人皆太平天国虎将,在与清军交锋中战死。 * 曾纪泽:清朝政治家、外交家,曾国藩之子。

现当代名人

# 曾庆敏:毕业保定军官学校六期。陆军第66军159师457旅副旅长。奉令于上海阻敌。8月17日于江苏江阴与敌激敌时,肉搏殉国。国民政府追赠少将。 # 曾克林: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 曾约农:东海大学首位校长,曾纪泽之孙。 # 曾中生: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军事家。 # 曾生: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领导人。 # 曾山: 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长。 # 曾昭抡: 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 # 曾联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设计者。 # 曾宪梓: “领带大王”,前香港总商会主席,中国全国人大常委。 # 曾培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 曾宪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部长, 全国人大常委、财政委副主任。 # 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 曾荫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 曾志伟:中国香港著名影视演员,主持人。 # 曾宝仪:中国香港影视明星,主持人。 # 曾子墨:中国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 # 曾沛慈:台湾地区超级星光大道比赛第六名,艺人。 # 曾之乔:台湾地区著名演员,偶像歌手,Sweety组合成员。 # 曾益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肿瘤学家。 # 曾轶可:大陆新生代90后歌手,演员。

姓曾的都是曾子的后代吗,有知道曾姓的历史的吗?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王圭、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王圭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治今江苏苏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且有远播台湾与海外各地者。当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 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郡望堂号 曾姓在漫长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了众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五个:1、鲁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2、天水郡,西汉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晋移治上圭阝 (今甘肃天水市);3、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4、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鲁山县;5、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吉县。? 堂号:曾姓族人以“敦本”、“宗圣”、“守约”、“追远”、“三省”等做为其堂号。? 宗族特征 1、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遒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名人精粹 曾参: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行见称。他严于律己,注重内省修养,一贯奉行忠恕之道。相传《大学》、《孝经》为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述圣”。曾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曾巩:江西南丰人,北宋文学家,世称南丰先生,曾为王安石所推许。其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 《元丰类稿》、《隆平集》传世。曾公亮:今福建晋江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曾主编过《武经总要》。曾忄造: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曾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曾鲁:明朝时新淦人,自幼好学,博学古今,以文字闻名于时,后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曾鲸:今福建甫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画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波臣派”。曾铣:明江苏江都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知人善任,文武双能,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和《冰鉴》。曾国荃:曾国藩之弟,曾多次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为剿灭太平天国立下大功,历任陕西、山西巡抚,两广、两江总督。曾纪泽:清末外交官,曾国藩长子,其留心时事,博览群籍,通西文,好西学,曾出任驻英、法、俄公使,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著有《曾惠敏公遗集》。曾运乾: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曾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相关推荐